首先,這些四萬一千年、十萬年的cycle,可以大概用米藍克維奇的factors疊加後解釋,儘管仍有許多缺陷:

1.地球繞日離心率(eccentricity):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並非正圓形(所以會有「近日點」、「遠日點」)。

sun

2.地球自轉軸的傾動(obliquity):目前的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的垂直線成23.5度的夾角(所以北回歸線、南回歸線位於23.5度上),但是這個地軸的傾斜也是會變動的。

obliquity

3.地軸的錐動(precession):地球自轉軸本身除了傾動之外,也有著另一種形式的擺動,稱為錐動(將軸心垂直投影到一平面上,它擺動的軌跡會是一個圓或橢圓,而非一條線,假如只有傾動,則投影是一條線;因為錐動,地球的北極星會改變)。

precession

這三種變因都是有週期性的,將三種因素同時考慮疊加後,發現大致可以解釋冰期cycle的問題。至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人為不易輕易改變的cycle,如下圖。

cycle

再來可以看看下圖,這是五百萬年的尺度,可以發現如今的氣溫(虛線處),已經接近整個冰期和間冰期交叉循環中出現過的最高值,也逼近了冰期開始增強前(進入cycle前)的氣溫,然而目前的氣溫上升並沒有下降的跡象。

cycle2

那這個氣溫假如跟非冰期比較起來有差多少呢?假如用六千五百萬年的尺度,也就是恐龍滅絕後的時代來看的話,圖中Antarctica Claciation大約是更新世冰期的開始,其開始之前的氣溫比目前溫度(虛線處)高約4~6度。

cycle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