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植物從大氣中捕捉二氧化碳,把二氧化碳和水以光合作用轉化成醣類,副產物為氧氣,供生物呼吸,生物呯吸作用合成二氧化碳釋回大氣,又被植物利用,形成碳循環。

2. 生物殘體被微生物分解,把蛋白質、脂肪和碳素分解氧化成二氧化碳、水和無機鹽,其中二氧化碳回到大氣可以再被植物吸收利用。

3. 化石燃料為埋於地層中的生物殘體及有機質的生成物。當使用煤、石油、天然氣時,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,加入碳循環中。

4. 一部分的生形成碳酸鹽,沉積於海底,形成新的岩石,使這一部分碳較長時間貯藏於地層中,在火山爆發時,地層中一部分碳又重新回到大氣參加循環。

上述在各種方式產生的二氧化碳並不是都存留在大氣中,其實大約只有一半停留在大氣中。如同由水瓶中倒出一杯水,總合的水量不會增加也不會消失,碳的總量亦是相同。那麼其餘的碳作何處去?那就必需提到碳的「源」(Source)、「匯」(Sink)和「儲存庫」(Reservoir),以及各種儲存庫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交換。例如以大氣來看,生物呼吸及燃料使用產生二氧化碳釋放至大氣中,是為「源」;海藻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,是為「匯」。碳元素在「源」與「匯」的循環中,存放於不同的「儲存庫」。

在地球上,有各種碳的儲存庫,但是與大氣交換的速率各不相同,而各儲存庫間亦有碳的轉換,不同的進出速率造成儲存庫的盈虧,欲了解碳循環及對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,則需了解各儲存庫間流通量「通量」(Flux)。通量的定義為單位面積中,單位時間所通過的物質量。